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专栏 > 党的创新理论 > 文章 当前位置: 党的创新理论 > 文章

以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 在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中彰显高校担当

时间:2023-07-31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我们党创造历史、成就辉煌的重要经验。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对于高校而言,要把高质量开展好主题教育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将主题教育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着眼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以党的创新理论赋能人才自主培养,在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具体实践中奋力写好高校的精彩答卷。

一、深刻把握开展主题教育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谋划、一体部署,首次提出教育是“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凸显了教育事业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分量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和落实新时代人才战略的重要力量,高校应该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彰显使命担当。

要把“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贯穿于学校主题教育始终,把主题教育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目标,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使命紧密结合起来,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转化为提升办学实力的强大动力。要深刻认识到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要求,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保证,对于更加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更加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谋划部署,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服务“国之大者”,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不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对外交流之舵,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

二、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引育人工作“价值取向”

方向明则思路清,目标明则步履坚。习近平总书记从培育时代新人战略高度,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也为广大青年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指明了路径。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党的教育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是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行动指南。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引育人工作,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就是要牢牢把握育人工作的政治方向,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亿万青年的寄语,也是青年人肩负的时代使命。要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引导学生厚植爱党报国爱国情怀,增强“四个自信”,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要引导学生激昂奋斗旋律,“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要引导学生弘扬创新精神,“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发挥青年人的聪明才智,在前沿技术创新、高精尖产业发展方面奋力走在前列。

三、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育人工作“现实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不仅体现了强国战略的教育担当,更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出了现实路径。坚持不懈以科学理论为指引,着力推动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提高,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人才支撑,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既是高校高质量开展好主题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

不断厚积卓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与底气。培养造就卓越拔尖创新人才,首先要筑牢培养根基。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面向数字经济发展新形势,积极发挥学校育人优势,持续推进学科布局优化调整,推动实现学科交叉融合新突破,探索问题导向下的知识体系重组和交叉实践下的学科体系重构,坚持将跨学科跨专业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适应新兴战略性交叉学科建设发展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素有“信息黄埔”美誉的北京邮电大学,率先提出并打造了“雁阵式”学科体系,以信通、电子、计算机等传统数字化优势学科为“头雁”,持续赋能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空间信息、网络安全、智能交互、数字媒体等新兴战略性交叉学科建设发展,“头雁领飞、群雁齐随”的战略服务型学科生态日益形成。通过调动全校最优质资源,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为目标,成立了未来学院,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在培养信息科技领域卓越拔尖人才方面进行探索和布局。

不断完善卓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格局与模式。全面提升卓越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需要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格局,完善“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进阶式提升的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我国信息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北京邮电大学建校六十余年来,为挺起中国信息通信事业的脊梁输送了大批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了以“双一流”建设为背景的卓越拔尖人才培养“北邮方案”。充分发挥与行业结合紧密的天然优势,构建了精准对接行业产业各环节、服务电子信息领域多层次、覆盖工科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格局。面向“网络强国”和“数字经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打造思教、科教、创教、产教四融合人才培养体系,与行业领军企业、国家实验室等开展联合人才培养,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前沿领域拔尖创新人才。

四、坚持高效能理论学习与高质量人才培养“双向赋能”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作为高质量人才培养主力军,高校要厚积人才培养的能力与底气、完善人才培养的格局与模式,就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的不断探索,也必将为理论的不断创新性发展提供现实土壤。

一方面,要创新方式方法,让党的创新理论充盈高校育人空间。数字化环境下,如何有效引导青年学生强化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要用好课堂主渠道,丰富教学方式手段,增强课程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更要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新途径、新方法。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网上理论阵地的优势,引导学生在海量理论学习资源中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有助于更好地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理论学习效果;有助于突破学习场景限制,充分利用“个人碎片化”时间,达到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效果;“强国号”“同学汇”等具有一定互动性的平台,在展示学校事业发展成绩的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爱校荣校之情,进而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另一方面,要融理论学习于现实土壤,让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花”。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在学好用好党的创新理论中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探索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提升国家关键急需领域紧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更大贡献。要把主题教育与推动实践相结合,与事业发展相结合,在理论学习中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在落地有声中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以高质量主题教育推动高质量发展。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检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实际成效。

(作者系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



来源:学习强国

上一篇:党的领导与中国式现代化

下一篇:新时代十年党内集中教育创新发展和经验总结

豫ICP备20019935号  |  不良信息监督举报邮箱:luyixinwen@126.com  |  电话:1669671316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16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037
Copyright © 2024 鹿邑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